您好,欢迎访问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官方网站!
文明城市
 
首页 - 做中学项目 - 教学案例
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教学设计
时间:2011-02-18 访问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
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推断与预测
【材料准备】
课件(水钟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量杯二个、适量的水、滴管、手表或者时钟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情境引入
1、课件播放一段大自然中各种流水的现象录像。提问: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学古人,用水来测量时间(板书)。
二、滴漏实验
实验一: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简介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每组铁架台上都有一个漏杯,底部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孔。量杯中有125毫升水,100毫升备用水,一支滴管,一个量筒。(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是为了避免水的表面张力而带来的水流不完的现象)。
2、师生讨论实验操作要求:先用手指按住小孔,把125毫升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教师统一喊口令开始计时,等量筒里的水积聚100毫升水时,记下时间。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数据,反思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装置积聚100毫升的水,所用的时间
基本相同”。同时在交流中反思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合作情况。
实验二:积聚1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组织学生推测:同样是125毫升的水,当量筒积聚10毫升水时,要用多少时间呢?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并说说推测的理由。
2、小组讨论推测,并将估计的时间在黑板上表格中填好后交流: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么估计?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3、实验验证,记录实验后的数据。
4、观察分析数据。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水位高的时候,会流得快一些,所花的时间也会少一些。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确实很棒,分工合作得非常好。如果再来一次难度更大的挑战,敢接受吗?
实验三:积聚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用同样方法积聚50毫升水时,又需要多少时间呢?这次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前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2、学生推测后交流。(期望学生明白,水的流速刚开始很快,后来就会慢下来,那积聚50毫升水的时间就会多于5倍的10毫升时间,但又会少于二分之一的100毫升时间。)
3、实验验证,测得数据后上台把数据写在黑板上。
4、观察,分析实验数据。
5、小结:原来水位的高低确实造成了这种先快后慢的现象,像我们今天这样的装置能用来测量时间吗?要想使水流的速度保持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想办法使水面保持同样的高度。)
三、解释水钟的计时原理,课后延伸
1、出示古代的水钟图,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2、学生观察,说自己的想法。
3、演示介绍教师做的水钟。
4、课后,大家搜集一些可以做水钟的材料,下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做一个水钟,到时你们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教后反思: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流动是具有等时性的。古人发现了这点,所以能用水来测量时间。但是,在实际的设计水钟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孔的大小有关。在逐步改进的过程中,设计制作了水钟。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古人的这一发现过
程,再次让学生经历。在经历过程中重视展现学生的思维,把“能进行合理的推测”作为重点。学生在推测积聚10毫升水时大部分能根据100毫升的结果进行推测;但是在推测积聚50毫升水时基本上能想到100毫升的一半时间,极少学生想到联系10毫升的数据,不过,稍作提醒,学生思维马上跟上来了。我自己利用各种饮料瓶做的水钟深深吸引了孩子,下课了还不停地看呀,问呀,激发了他们制作的兴趣。我觉得科学课要想吸引孩子,材料真的很重要。
评析:
从教学活动的内容讲,这是科学课最常见的观察实验课型。该类的课型,备课的重点在于备“实验”,教师要因地制宜准备实验材料,还要进行下水探究,试验实验的可行性。如本课的实验设计,教师在“下水探究”后,发现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课堂里要流完100毫升的水是困难的。于是,对教材中的测量100毫升的水所用时间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来来实验,做测量积聚100毫升水所用时间,克服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带来的教学实际问题。从教案的撰写格式讲,这是最常见的课时设计范例。它包含在备课时要表述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过程;还有教学反思。教学目标写清楚三维目标具体指什么。材料的准备是科学课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详细列出教师需要准备的材料;学生的材料,分组准备等等。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写出了每一个活动的要点和教师的提问设计。
如果是一人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建议抓好反思,记录不同班级学生对同一活动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来源:江苏汉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