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班升入大班的那个暑假匆匆过去,孩子们再次相聚时,大家不内得发现许多孩子长高长胖了,李怡云告诉大家:“妈妈说我胖了6斤呢!”“啊,6斤!”孩子们都笑起来,“6斤有多重啊?”不知谁问了一句,我一下子想到,这个问题对大班孩子数、量等概念的形成有帮助,探索“6斤到底有多重”的确是一个必要而有趣的话题,于是有了这堂“做中学”课。
“6斤到底有多重?”一个孩子说:“妈妈以前讲过,我刚出生时就是6斤。”“对,有的婴儿出生时差不多是6斤,可这6斤是哪里来的呢?是妈妈猜的吗?”孩子忙否认:“她是听医生说的。”我又问:“那医生怎么知道的呢?随便讲讲的吗?”话音未落,周昊晟、王协成已经急不可耐地回答:“是称出来的!”“是用秤称的!”“哦!”我“恍然大悟”:“原来份量是可以称出来的,我们也来称称看好吗?”于是大家决定先称称老师的包有多重,结果才两斤多,我拿又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我买的这袋苹果好象就是6斤,称一下吧!”“真的,是6斤。”孩子们雀跃了,我们大家轮流试着拎一拎,走一走,感受6斤苹果的重量。原来6斤还真不轻呢!
“不知道,除厂苹果以外还有什么东西也能让我们感受到6斤的重量呢?”这一问,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讨论:“我猜大概要十本书才有6斤。”“我想称称平时喝的可乐,不知道几瓶是6斤?”“我去称石头。”“我想知道多少包薯片是6斤?”……思路一打开孩子们又起劲了,“那好,你们就把自己想要称的东西找来,看看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于是大家分头准备自己的实验,有的找来装水的瓶瓶罐罐,有的拿着箩筐准备去捡石头,有的找来了塑料袋子……阳阳把教室里所有的图书都拿来了,一本本叠整齐,称一下,发现还不到6斤:“老师,我都拿来了还不到6斤怎么办?”“是吗?那什么地方还有书呢?”我故意问,小阳阳想了一下:“我可以到图书廊去借一些来!”当她又抱着厚厚一叠书跑来时,却发现太重了,又小心翼翼地一次次拿掉一些,好不容易正好6斤,数一数,呀,32本;小雨称的是教室里的椅子,真巧,一个小椅子是2斤,三个就是6斤了;那边,高天鹏正忙着数呢,原来他称的是塑料积木,6斤可有100多块呀!
……
在交流中孩子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结果,大家还互相拎拎各自称的东西,感受是否一样重,到底是不是一样重呢?让我们放在跷跷板上试一试吧,“跷起来的一边是?”“如果是平的呢?”……
“原来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6斤,就是一样重的。”大家把各自的成果展示在教室的一角,并不断补充丰富。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思考:“是不是32本书都重6斤,25块石头都重6斤呢?”下次继续来试试吧。
……
“做中学”科学教育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幼儿能理解吗?事实上,在课程标准的参照下,教师在选取教学主题时,会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从孩子们己接触到的具体问题出发,强调以体验引发思考,鼓励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考,正如这个案例中杨洋老师所做的。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杨洋老师将枯燥的量概念引申到有趣的操作中,孩子们就地取材,关注到了身边最常见的物与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还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探究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都增强了。
以前做科学实验多是让孩子验证老师准备传授的知识,而现在,是老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构建知识。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情绪的关注比对他实验成功与否的关注更为重要。
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幼儿园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