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主战场(素质教育),抓好主阵地(课堂教学),突出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中国教育报》曾开辟了“制高点”专版,把现代教育技术比喻为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形象地说明: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山头,谁就在新的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我们把“制高点”与“主阵地”有机结合,并把“制高点”植根于“主阵地”,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现当代的教育价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直接技术保证。首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系统论认为,整体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总体功能都不是组合的各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时,不能只重视局部的分析,而应着眼于整体的研究,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其次,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也就抓住了当今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改革,同时,它必然会带动其它方面的改革。因为,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过程的时间结构的统一。它不是线型的而是立体的;它不是单一的“环节”和“过程”,而是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到许多教育教学因素的复杂结构。任何课堂教学结构都可以把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统统组装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体。因此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来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中的推动作用日显重要。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现代教育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也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朝纵深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到底能做什么呢?具体说来,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类资料,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自由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的局限,使学习信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学习更加有趣味、简便和有效;现代教育技术应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开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对教学结构中的教学思想、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及教学环境等要素产生的积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教育改革最有力的武器,成为教育现代化中制高点。
从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来看,要构建新型教学结构,实施课堂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核心问题是要注重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他们所能接触与使用的教学资源。而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运用、管理和评估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对象和任务。把新型教学结构的研究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使研究更富有时代的特征,使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得以实际体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持续向前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创新”实验研究课题,作为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与理解
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学结构、教学观念乃至教学理论的根本性变革。
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有序集合。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课堂教学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应有一些基本要素组成: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以往人们没有把教学指导思想作为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致使对教学结构的描述、分析过于浅显。教学指导思想是相对稳定的要素,其它四个要素都要受到教学指导思想的制约。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如下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健全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环境对有效形成意义建构的作用、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属性。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宗旨。它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可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实验目的
我们试图以“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从素质教育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理论的高度出发,依据信息传播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资源、教育的环境、变革教学方式的载体,并把它放在课堂教学系统结构中去设计、运用、组合和考察,努力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方法和途径,促进课堂教学创新。
1.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下的新型教学结构模型。
2.通过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课堂教学创新。
3.探索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4.研制一批适合教学需要的优秀多媒体课件。
5.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实验假设和变量设定
如果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后的优势,凸显信息技术对教学结构诸要素的积极影响,就能使传统的教学结构要素的内涵发生积极的变化,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而促进课堂教学创新。
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所形成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积极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师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自变量——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作为资源、作为环境、作为实现合作学习的形式,对教学结构诸要素的影响和作用。
因变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实施课堂教学创新。
调节变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程度、教材内涵的深度把握、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电教软件的精心设计、教学结构诸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化组合。
主要变量关系模式(略)
六、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下面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1.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是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设想,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教育实践,探索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3.调查法:设计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的调查题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4.作品分析法:这是对学生有代表性的反应及教师的典型课例、教案、电教教材、教研论文等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信息技术对教学结构诸要素的影响。
5.观察法:对实验学生采取个别观察的方法,了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情况。
6.文献法:通过对有关本课题的现有理论及实验研究的查阅和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式。
七、实验效果检测
1. 检测项目
(1)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情况。(2)以“学”为主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情况。(3)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情况。(4)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情况。(5)电教教材的编制情况。(6)典型教例、教案收集情况。
2.检测工具及标准
(1)平时收集:学生作业、活动、竞赛中反映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典型课例、教案;实验教学中自制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及脚本。
(2)课堂记载:用课堂教学评议表对研究课进行量化统计,综合评估。(表见下页)
(3)调查问卷:信息技术与教学结构诸要素整合后,分“好、一般、较差”记载统计学生的反映,以及学生对全课的评价。
3.检测数据处理
(1)建立实验档案,精选存档。
(2)阶段测试后,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
课堂教学创新评议表
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课题_______执教______媒体______
序号 | 项目 | 评价 等级 评议内容和要求 | 优 完全达到 | 良 大部分达到 | 一般 基本达到 | 较差 部分达到 | 差 基本未达到 |
1 | 教学 思想 | 从传授知识,教师为中心向培养应用创新能力,学生为中心转变 |
|
|
|
|
|
2 | 从强调如何“教”向如何“学”的转变 |
|
|
|
|
| |
3 | 教学目的内容 | 教学目标和目的明确、具体、可行、可测 |
|
|
|
|
|
4 | 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切合 学生实际,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
|
|
|
|
| |
5 | 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
|
|
|
|
| |
6 | 教学信息实现立体化,大范围、实时交互传输 |
|
|
|
|
| |
7 | 教育媒体 | 正确选择媒体,符合媒体选择原则 |
|
|
|
|
|
8 | 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 |
|
|
|
|
| |
9 | 多媒体优化组合,符合媒体组合原则 |
|
|
|
|
| |
10 | 演播适时、恰当、节奏适宜,讲演结合,视听指导 |
|
|
|
|
| |
11 | 座位、采光、声响等教学环境协调,适宜媒体演播 |
|
|
|
|
| |
12 | 操作准确、熟练、规范,媒体摆放位置适当 |
|
|
|
|
| |
13 | 视听效果好 |
|
|
|
|
| |
14 | 教师组织指导 | 教学手段方法符合优化组合原则,运用有序适宜 |
|
|
|
|
|
15 | 发挥教师的引导者、设计者、开发者、协作者的作用,强化学生的意识,建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气氛民主 |
|
|
|
|
| |
16 | 反馈及时、正确,教学调控好 |
|
|
|
|
| |
17 | 学生主体地位 | 学习任务明确,兴趣浓厚,求知欲强 |
|
|
|
|
|
18 | 注意力集中,有充分的思考、练习、信息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反应广 |
|
|
|
|
| |
19 | 掌握一定的学法,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有创造性 |
|
|
|
|
| |
20 | 学生要参与评价 |
|
|
|
|
| |
21 | 教学效果 | 达标度:教学目标所能达到的程度 |
|
|
|
|
|
22 | 参与度:学生的参与程度 |
|
|
|
|
| |
教学特 长特色 |
|
|
|
|
|
| |
评 语 |
|
|
|
|
|
| |
备 注 | 1.您的评价只需在相应等级空格内打√。2、量化统计,综合评估。 |
评议者:
八、实验的步骤和措施
1.实验步骤
本实验研究涉及小学课程计划规定的主要学科,涉及面广,拟分为三阶段。
(1)准备阶段(2001年3月——2001年9月)
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选定课题,培训骨干,尝试实验,增添设备,制定方案。
(2)实验阶段(2001年9月——2006年2月)
这阶段分为三步:
①2001年9月——2002年9月,全面开展实验研究,重点是低年级的第一轮实验研究,实验目标要求全部“到位”。
②2002年9月——2004年9月,低年级进行第二轮实验,重点是中年级的实验研究,实验目标要求全部“到位”。
③2004年9月——2006年2月,低年级进行第三轮实验,中年级进行第二轮实验。重点是高年级的实验研究,实验目标要求全部“到位”。
(3)总结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
全面检查: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总结规律,汇编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工作报告。
2.实验措施
(1)健全组织,完善方案。要使课题研究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地开展,关键要有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课题研究队伍。为此,学校今年专门成立了现代教育中心,并组建了由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现代教有技术中心成员、教科研中心组成员为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并设有多媒体课件制作组,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各尽其能,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课题组数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苏电教[2001]4号文精神,认真研究省“十五”电教研究课题指南,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学校研究课题,并设计相应方案。
(2)组织学习,转变观念。实验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转变观念,而实验研究的本身又需要正确的观念作指导,转变教育观念既是实验研究的出发点,又是实验研究的归宿。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定期进行关于课题研究的学术沙龙,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教育”大讨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教育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派人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和方法,通过系列活动,使广大教师正确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学校观、师生观、课程砚、教学模式观、教学组织观、媒体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学评价观。为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围绕课题,强化培训。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注重信息技术理论的培训,教育信息技术以现代教育媒体为工具,渗透于教学过程实体性要素之中,教师要提高运用媒体能力,就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特点、作用,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原理、特点等,全面把握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人和拟物的功能。注重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培训,教学结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制约,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系统全面地设计教学结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是每位教师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知识与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著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计算机教学应用模式等。注重计算机网络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
(4)抓好主阵地,突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场。①备好课是基础:每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既备教师主导作用,又备学生主体活动;既备硬件,又备软件和潜件。这样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②上好课是根本,我们鼓励教师从信息技术与教学结构诸要素的结合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下八方面进行设计和实施:主体意识参与、主体情感参与、主体行为参与、主体时间参与、主体参与广度、主体参与深度、主体参与的自由性、主体参与的全过程性。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真正把课堂变成学堂。②评好课是关键。每学期要组织“课堂教学创新”的研讨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优化教学结构为手段,以课堂教学创新为目的。学科类由各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评课时,先由授课人介绍教学结构设计的思路和空间、时间分布的特点,然后学科教师本着“构建新型教学结构”的精神,各抒己见。每学期要对家长和兄弟学校举办教学开放日,邀请市内兄弟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参与交流、指导,课后组织对口研讨。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
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一直摆在突出的位置,并逐步成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过去的20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探索、实践、创新中不断前进。我校1990年被任定为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2年被任定为江苏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1994年被省教委评为电化教育先进集体,1998年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0年被省教委评为电化教育先进单位,这正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不断发展的写照。
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我校承担的“听读欣赏”实验研究获市“七五”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自然教学”和“整体优化语文教学”实验研究获市“八五”教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九五”期间承担了省级电教课题“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验研究任务和“江苏教育现代化实践与发展研究”的子课题“运用电化教育,优化语文教学”研究任务,其成果已通过结题鉴定。
我校90%以上的青年教师达到大专学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学本科陆续毕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的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了较强的科研阵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校近年已逐渐形成优美的育人环境,较高的管理水平,陆续添置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这些方面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